品牌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重要資源,也是衡量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。習近平同志指出,要“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、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、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”。這“三個轉變”,為我國在新形勢下建設品牌強國、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提供了科學指導和現實路徑。當前,我國經濟發展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,大力發展品牌經濟、建設品牌強國對于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、推動我國經濟發展躍上新水平具有重要意義。
品牌建設關乎國家整體實力
品牌與國家形象關系密切。知名國際品牌是響亮的國家名片,對于提升國家影響力和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作用。
改革開放以來,我國十分重視品牌建設。從1979年恢復商標統一注冊、1983年實施商標法開始,采取了多項措施推動品牌建設。例如,改革開放初期設立國家金質獎和銀質獎,評定省優部優國優產品;上世紀90年代“實施名牌發展戰略,振興民族工業”,開展“中國質量萬里行”活動,評定“馳名商標”;“十五”期間評選“中國名牌”;“十一五”期間大力創建自主品牌,評選“中華老字號”;“十二五”期間“推動自主品牌建設,提升品牌價值和效應,加快發展擁有國際知名品牌和核心競爭力的大型企業”;等等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我國品牌建設進入“增品種、提品質、創品牌”的新階段。2014年5月,習近平同志在河南考察時明確提出推動“三個轉變”,將品牌建設提升到新的高度。2017年的《政府工作報告》強調,要培育眾多“中國工匠”,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“中國品牌”,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。
經過30多年的品牌建設,我國的產品和服務質量不斷提高,一批中國品牌在世界嶄露頭角。但也應看到,我國的品牌建設水平仍然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。在2016年“世界品牌500強”排行榜中,美國上榜品牌有227個,英國、法國各有41個,日本有37個,而我國只有36個。在最新的國家品牌指數排行榜中,我國在163個參評國家中僅位列第六十四位。這顯然與我國制造業第一大國、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很不相稱。
人們通常認為,品牌是市場經濟的產物,品牌建設只要遵循市場規律就能取得成功,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品牌建設關乎國家經濟和戰略安全、關乎民族文化傳承和發揚。特別是民族品牌,它們代表著國家的經濟實力和軟實力以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,其發展壯大有利于增強我國在全球經濟競爭中的話語權,有利于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。因此,應將品牌戰略納入國家整體發展戰略,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推動品牌建設。
品牌建設是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
經過30多年持續快速增長,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外部條件和環境都發生了深刻變化。當前,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,增速換擋、結構優化、動力轉換三大特征越來越明顯。這就要求盡快改變以往主要依靠物質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增長模式,走上資源節約、環境友好的集約型增長之路。在這一過程中,以品牌戰略助推經濟轉型升級、提質增效,將為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和持久動力。
優化產業結構,提高制造業競爭力。改革開放后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,我國積極參與全球分工與合作,對外貿易實現長足發展,貿易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。然而,我國對外貿易“大而不強”的現象仍然突出,在全球價值鏈中還處于“微笑曲線”底部,是典型的產品大國、品牌小國,尤其是缺少在全球叫得響的國際品牌。我國出口商品還有不少屬于貼牌和代工,賺的是“血汗錢”。隨著我國深度參與國際分工,外貿發展正處于加快培育競爭新優勢的關鍵時期,創建一批國際品牌是形成新的比較優勢的關鍵。大力推動品牌建設、發展品牌經濟,能夠助力我國制造業向上游的研發設計環節攀升、向下游的營銷服務環節延伸,提高制造業的綜合競爭力,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。
推動技術、產品和商業模式創新。品牌是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無形資產,凝結著企業的創新成果,能夠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、創造市場價值。國際知名品牌往往具有自己的核心優勢,這種優勢包括獨特的產品、豐富的商業文化內涵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等。其中,核心技術優勢最為關鍵,是許多企業強化品牌建設的底氣所在。當前,我們缺乏更多叫得響、有競爭力的民族品牌,主要原因不是品牌推廣力度不夠大,而是自主創新不夠、缺乏核心技術支撐。加強品牌建設,對加大技術創新力度、推動核心技術的研發應用提出了緊迫要求。同時,圍繞品牌建設加強產品和商業模式創新,能夠大幅度提高技術成果的產業化水平。
滿足消費需求,增強經濟增長內生動力。經濟發展新常態下,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,個性化、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。加之互聯網普及和電子商務快速發展,消費者對品質、時尚、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。加強品牌建設順應消費升級趨勢,能夠有效增強消費在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。加強品牌建設能夠促使企業更加專注于提升產品品質,提高品牌的含金量,拓展品牌的發展空間;有利于淘汰低端過剩產能,增加高端產品和服務供給,進而提振消費信心、滿足消費需求,增強經濟增長內生動力。
提高新形勢下品牌建設水平
經濟發展新常態對我國的品牌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,傳統的品牌戰略已經表現出明顯的不適應,迫切需要根據形勢發展變化,立足自身優勢,加大政策支持,轉變發展理念,加強統籌協調,傾力打造一批既有中國特色又有國際水準的品牌。具體來說,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著力。
用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品牌。文化是品牌生長的沃土。歷史悠久的成功品牌,必定承載著某種優秀的人文精神。比如,德國品牌的嚴謹,日本品牌的精致,法國品牌的浪漫,等等。品牌建設應重視文化的力量,用文化滋養品牌,用文化擦亮品牌。中華文化源遠流長、博大精深,其中持之以恒、精益求精、注重誠信、以人為本等優秀傳統文化延續至今,能夠為中國品牌注入獨特的精神品質。今天加強品牌建設,應將21世紀現代文明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,培育有特色、有內涵、有底蘊的中國品牌,讓其成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。
營造有利于品牌發展的社會環境。傳統“以評促建”和“獎勵補貼”的品牌建設方式,曾經對我國的品牌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,但也帶來了諸如重營銷輕質量、重評選輕管理等問題。當前,應著眼于全面改善品牌發展環境,引入科學的品牌建設評價系統,營造符合新時期品牌建設要求的發展環境。為此,應進一步健全相關法律法規,營造優勢品牌生存發展的法治環境,特別是加大對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保護力度,建立有利于品牌建設的長效機制;把品牌戰略作為產業政策的核心內容,與市場配置資源相結合,為打造品牌營造良好市場環境;充分發揮媒體作用,生動講述企業家和一線員工敢為人先、艱辛創牌的故事,充分展示我國品牌在自主創新、質量提升、轉型發展等方面的成果,為品牌建設營造有利的輿論環境。
通過品牌并購振興民族品牌。抓住當前國內市場需求旺盛、互聯網經濟蓬勃發展、“一帶一路”建設深入推進的歷史機遇,整合市場、技術、裝備、管理和資金等資源,積極實施品牌并購戰略,促進民族品牌發展壯大。引導優勢資源向沉睡的民族品牌集聚,激發民族品牌的活力,支持具有市場優勢的民族品牌走出去、具有產能優勢的民族品牌實施全球產能布局;針對民族品牌流失較多的產業,有計劃地開展民族品牌復興工程,在推動我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同時,激發品牌強國建設的內生動力。
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品牌培育。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牽引作用,具有知識技術密集、物質資源消耗少、成長潛力大、綜合效益好的特點。應在不斷強化關鍵核心技術和前沿技術研發的同時,加強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品牌培育、對相關企業的商標保護。應重視戰略性新興產業特別是新三板企業的品牌培育工作,鼓勵和支持它們創建民族品牌。加強對傳統產業品牌建設經驗和教訓的總結,避免重走技術強、生產強但品牌弱、價值低的老路。
以金融創新支持品牌發展。積極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,帶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,不斷推動金融創新,建立品牌金融服務平臺,支持自主品牌發展??膳c銀行合作推出以品牌為基礎的品牌質押貸款服務、供應鏈融資服務,與保險機構合作推出以品牌為基礎的無形資產保險產品。積極推動品牌價值評價向品牌價值交易升級,建立可實時交易的品牌價值交易系統。推動金融機構的信用卡商城、消費貸業務、互聯網理財平臺向品牌消費升級,激活消費者的品牌消費潛力。
強化研究,增強品牌建設軟實力。盡快提高我國的品牌研究水平,成立相應的研究和培訓機構,完善人才培養機制,從人才、科研、文化、交流等多個領域增強我國品牌建設的軟實力。應重視跨學科研究,促進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。研究建立品牌價值交易模型、品牌生態指數、品牌大數據指標體系、品牌政策模擬仿真等,并推動其產業化發展。增強文化自信,實現從講歷史向講現實、從簡單模仿別人向中外融合發展轉變??膳e辦品牌戰略發展論壇,設立品牌日,提高社會公眾對品牌建設的認知度。(作者:劉振華,山西省原省長)
一對一,專家服務
撰寫高效,遞交快捷
授權率高,安全性強
全程托管,進度可查